日前,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对话》栏目把国资委、工信部、中国铁塔董事长刘爱力以及三大运营商的高管拉到了一起做客交流。
在交流之中,铁塔公司董事长刘爱力提到铁塔公司的成立降低了三大运营商的建网成本。主持人当场与三大运营商的在场高管进行确认,不过三大运营商老总们却集体沉默,露出谜之微笑。
铁塔公司当年创立的时候,设想是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成本,进而也能够降低通信资费,那么今天是否真的达到预期了呢?
一、理想完美的设计
铁塔公司成立的时候是很做了一番思考的。在铁塔公司成立的时候,三家运营商的存量铁塔资源是不均衡的,中国移动在存量铁塔上已经占到了60%左右。如果按照入资越多占股越大的方式,中国移动就会便成为绝对的大股东。中国移动本来的铁塔就多,如果又当绝对的大股东,那中国铁塔就变成中国移动控股的子公司,联通和电信不会同意。
因此,最终中国铁塔股权上,移动占40%,联通和电信各占30%,不管铁塔多和少,其他都用现金来补齐。在管理体制上,由股东派出董事,按照市场化的机制来管理。这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移动的利益,避免了移动一家独大。
同时,工信部考虑中国铁塔的特殊性是在于它的出资人和它的客户相同,这让中国铁塔能够尽心尽力服务好自己客户。
而成立铁塔公司最大的益处在于避免重复建设,通过铁塔共用,以前一个区域要有三座铁塔,现在有一座就可以了。
理论上这样可以降低运营商的成本,三合一嘛,降低三分之二的成本,所以看上去很美。
同时,因为是铁塔一家来建设,在和物业等部门谈判的时候,铁塔的姿态可以高一些,或者你的小区没有手机信号,或者你不能开高价让我进来。
理论上,这种对外统一也能降低成本。
因为铁塔的控股权是三家运营商,所以制度设计者认为自己服务自己不会出大问题。
二、多和快先于省:运营商有得有失
因为理论上完美,还能做三家运营商的甲方,所以铁塔公司成立在三大运营商中招人的时候很顺利。
但是,等到铁塔公司真正运行起来,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虽然铁塔公司是三家出资当股东,但是当一个经济实体成立后,就必然有自己的经济利益。铁塔公司必然要追求自己的利润。
铁塔公司2017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上市。一家新成立的公司要想上市,自然需要满足各式各样的前提条件,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连续三年盈利。
今年7月,三大运营商与铁塔公司签署了定价协议,在基准价格上,两家运营商共享给予20%的折扣,三家共享则给予30%的折扣,只有一家使用则按标准定价收取租费。在场地费及电力引入费上,两家共享给予40%的折扣,三家共享则给予50%的折扣。
在这样的定价策略之下,一方面能保证铁塔公司的利润,另一方面随着铁塔资源共享率的提高,三大运营商单个铁塔承担的成本也逐渐降低,算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不过为什么三大运营商在《对话》节目现场为什么没有明确表示大大降低了成本呢?
这与运营商在4G方面的激烈竞争以及目前铁塔的共享率的水平有关。
在铁塔公司成立之前,中国移动建有约80万座塔,中国联通约是39万座塔,中国电信约是25万座塔。而从近期三大运营商高层在不同场合发言看,中国移动已有146万4G基站,中国电信有86万4G基站,中国联通有70万4G基站。三大运营商在基站数量上均有数量提升。
从中国铁塔公司方面的统计看,中国铁塔成立两年多,电信全行业基站共享率从过去的20%提升到40%,新建基站共享率提升至70%。2015年,通过深化共享,相当于少建铁塔及基站26.5万座,节约投资约500亿元,节约土地1.3万多亩。
整体来说,铁塔公司的成立让三大运营商的基站建设速度得以较快提升,基站的共享率也在逐步提升,不过联通和电信如果每天按照过去的速度来建设,可能并没有省这么多钱。但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4G网络覆盖能够迅速形成,如果他们自己要重新建这么多,确实还是省了这么多钱。
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在铁塔方面的投入确实比之前多花钱了,但是他们在建站布网速度上也提升了,算是有得有失。
三、资费下降需铁塔和运营商共同努力
运营商在基站上的投入如果高居不下,运营商也不是做慈善的,增加的价格最后会加到电话费、网费上。最终的成本还是会由消费者买单,消费者是不满意的。
虽然铁塔成立之后电信全行业的基站共享提升到了40%,不过要达到成立之初的预期还需进一步提升共享水平。
一方面是包括铁塔公司的改革以及与三大运营商在基站建设上的统筹,提升基站建设的共享效率。这样运营商建设基站的固定成本下来了,资金可以更多的投入研发、优化、投入到运营之中。
另一方面还有运营商内部加强管理,以及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网络的运营成本,技术进步带来的就是用同样的投入,能够服务更多的用户,提供更多业务,随着业务增多,把运营商的固定成本和刚性成本来摊薄,使利润有空间,利润有空间情况下把资费降下来。